5月14日上午,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外的中化大厦,虽然在sars弥漫的非常时刻,进门仍然要经过戒备森严的检查,但在21楼布局有些类似宾馆的办公室中,刚刚50出头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刘德树却一脸轻松。
“我不赞成一个企业搞多家上市公司。”刘对《财经时报》说,“但上市公司可以有限多元化,这样可以相互支撑,我比较赞同ge(美国通用电气)的做法。”
很显然,在刘运筹帷幄的这盘棋中,核心的棋子就是于1999年在上海a股上市的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600500中化国际),目前中化总公司持有64.4%的股份,这也是中化总公司这家连续数年跻身全球财富500强的巨鳄旗下惟一一家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的公司。
但是,要实现“中国ge”的梦想,最近的一关,就是即将于本月20日召开的中化国际2003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因为在此次会议上,增发新股以及从母公司收购化肥业务的议案,将最终付诸表决。
这次临时股东大会本拟在北京召开,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日期并未推迟,但地点还是更改在了与上海只有咫尺之遥的苏州市新苏国际大酒店。
17亿元的交易
“这是一个相当公允的交易。”担任本次增发行为财务顾问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一位分析师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此次收购的资产的市盈率为7.57,不仅远远低于国内贸易类上市公司平均48倍的市盈率,即使与在海外上市公司的收购相比,这个价格也是相当合理的。”
“而且,在收购之后,每股收益实际上是增厚的,这在国内上市公司中间并不多见。”他补充说。
按照计划,中化国际希望通过增发13500万股的新股,募集到12亿元左右的资金,加上公司自有资金1.2亿元左右【此句“自有资金1.2亿元”为记者理解,非公司计划】,来完成此次总金额为17.04亿元的收购,不足的资金将来自银行贷款。
此次收购的标的为两部分:出资10.20亿元收购中化总公司在中化巴哈马公司中拥有的100%的权益,并且斥资6.84亿元收购中化总公司持有的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化化肥”)90%的权益。
此间人士指出,一旦这笔交易得以完成,就意味着中化国际将摆脱单纯依靠化工业务的局面,使得公司得以强势突入市场广阔的化肥行业。
从贸易商到综合服务商
虽然中化国际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化工企业”,向下游化工物流以及上游的精细化工品的研发和生产渗透,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中石化在石化领域的强势地位,单独依靠化工业务,即使中国化工市场仍将在未来保持相当长期的稳定增长,但公司规模性成长的“天花板”已经开始凸现。
母公司的化肥业务,显然是其最有可能的扩张目标。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农业国,13亿人口以及8亿农民的背后,是化肥这种生产资料市场最为坚实的底座。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中国在未来保持7%以上的gdp增速的话,对化肥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2%的增速是非常有可能的,市场的稳定性甚至还要好于化工市场。
从在中化总公司的业务组成中,化肥的成长路径也可管窥一斑。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中化几乎大部分利润都来自石油贸易,但到了2002年,来自化肥业务的利润首次超过了石油,成为中化新金矿。
收购完成后,中化国际将一跃而成为国内最大的化肥进口商及进口化肥经销商,目前中化化肥占到了中国整个化肥进口市场的60%以上,其中钾肥更是占到了75%。而中化巴哈马,则将成为公司对接全球化肥市场的“瞭望哨”。
但中化的“化肥帝国”梦想显然不仅于此。在经过快速的布点之后,中化在国内14个重要的农业省都初步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从事化肥营销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了500人,突进下游市场的势头,直逼传统的玩家--供销社系统的各级农资企业。
同样的延伸也发生在上游。由于国内资源匮乏,国内钾肥仍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化化肥已经与几乎所有的国际钾肥大厂签订了长期合同;而在未来有望逐步实现国产化的磷肥领域,中化化肥也已经先后控股和参股了四家生产企业。
据称,中化总公司将利用此次出售资产募集到的资金,进一步加快介入化肥领域上游的步伐,包括将耗资5亿-6亿元人民币,在云南和贵州这两个中国磷矿最为富集的地区做大手笔的收购。
中化下一步
下一个问题是,中化总公司会借道中化国际,最终实现整体上市的演变吗?
早在1998年前,中化就曾试图在新加坡整体上市,但由于缺乏可供投资者参考的坐标而最终流产。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化和几乎所有的外贸公司一样受到了巨大冲击,其中中化由于早期投资面过宽,所受到的冲击尤甚,仅逾期应收账款一项就超过了1.8亿美元。
刘德树临危受命,开始了对中化漫长的整合、再造,经过大刀阔斧的资产和人员调整,中化的历史包袱正在融化。2002年,国家审计署在对中化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审计之后,正式确认了其清产核资工作的结束。进入2003年,其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和利润,均有大幅攀升,都创造了历史新高。
“如果成功的话,中化其它主营业务的优质资产也可能置入上市公司。”刘对《财经时报》坦言。此次收购一旦完成后,中化总公司在中化国际中所持有的股份,将从64.4%下降到51%,而今后一旦石油业务得以置入,预料届时其持股比例可能下降到30%左右。
虽然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相比,中化在石油资源上相对单薄一些,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石油贸易领域,中化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虽然中化在石油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专营权已经随着中石化等的加入而被削弱,但中化却开辟了包括中国台湾、泰国乃至克罗地亚在内的庞大的转口市场。仅去年一年,中化对台湾地区的转口贸易量就达到了500万吨,占到了台湾市场的14%以上,其重要的客户包括台塑等业界巨擘。
而随着今年年初,中化最终完成对pgs公司旗下的atlantis油田的收购,中化也在国际市场上向上游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化会不会像英荷壳牌一样,从一个只拥有几艘油轮的单纯的贸易公司,成长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这还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够解开的谜,就像我们现在无法预言中化国际对于中化而言最终意味着什么一样。